|109年|【主軸D】 USR-HUB D2-1 原住民社區部落工藝技術提升計畫

問題意識與計畫目標

現今原住民社區中,工藝技術較無法跟進目前社會成熟或較新技術的情況,本計畫嘗試彌補這種城鄉差距的情形及傳承原住民文化,藉由本校豐富的技術資源以及原住民社區發展委員會洄游農村再生網的召集,共同開設工藝精進課程,帶動原住民社區的自我學習風潮。

計畫執行重點

計畫先以化妝品、工藝品、織染三個主要原住民擅長的面向進行技術提升,一方面因這四種工藝是本團隊成員所專長,且與學校文創特色息息相關,另外這四個社區也是團隊長期經營服務的據點。藉由本計畫的執行,可以縮小原住民社區的城鄉差距,透過多元課程學習,可以提升當地國中小的多元學習效益,培養在地講師,可以讓技術生根。透過課外組學生團隊的服務,也可增進學生對自身所學的應用機會。

計畫實質進度

  1. 團隊形成與推動機制運作成效

  本計畫原執行團隊5人,包含計畫主持人莊琮凱、音樂系吳旭玲、商設系龍宣煌、商設系陳星杰、與嘉義大學陳清玉老師。除商設系陳星杰老師因兼任總務處工作而無法協助外,音樂系吳旭玲主任也因兼任另外USR計畫,在期中訪視時委員建議不要跨太多計畫而排除原住民音樂教材的製作工作。

  陳星杰老師的數位教材編輯與製作工作目前已找到學生協助,該學生之前的微電影作品曾獲獎,因此應該可以勝任陳星杰老師留下的工作空缺。而吳旭玲主任的原住民音樂教材也以其他原住民工藝如石雕、木雕、服飾等取代。下一年度的實作場域在疫情許可下,將以阿里山鄉樂野部落、台南市台灣原住民族永續發展協會、高雄市茂林區烏巴克創意工作坊、台東初鹿國中、屏東縣獅子鄉等為主要服務場域。

  1. 教學創新、課程發展及實施成效

  目前完成藍曬染布技術、漂髮技術、染劑混和調色調配技術、染髮技術等數位課程,主要以原住民可在當地獲取的染料為主要核心,並配合這些染劑的應用,如染布、染髮等實用性工藝。

  另外在染料石雕工藝與應用的數位課程目前已完成一部分的拍攝,編輯中。

設計偏鄉原住民學生的翻轉教育課程,藉由一些有趣的課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1. 場域經營與夥伴關係發展成效

(1) 阿里山國中小:由嘉義大學師生負責輔導,108-109學年度共計執行22次實地教學,每場原住民學生人數約30人。主要聯絡窗口為阿里山國中小鄭薇薇老師與嘉義大學陳清玉副教授。除了解決7年級生主要課業的輔導外,也提供未來職涯發展的諮詢。另外也開始規劃未來原住民基礎與工藝教育,以傳承原住民文化,並提升原住民家庭教育的品質。

(2) 台灣原住民族永續發展協會:由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師生負責輔導,108-109學年度暑期執行5天營隊,嘗試教導香水、乳霜、與彩妝品製作等,營隊學生人數約40人。109學年度執行3次實地教學,包含2次工藝教育與1次實驗性質的數學翻轉教室,每場學生人數約25人。主要聯絡窗口為台灣原住民族永續發展協會許玉美老師。未來規劃每學期進行5次實地教學,以觀察學生的實際反應,並評估課程的實際成效。

  1. 資源鏈結及外部合作推動成效

本計畫與嘉義大學原住民資源中心合作,除了可以直接獲得該校原住民學生的建議外,也因嘉義大學長期與阿里山鄉許多國小、國中合作,進行當地資源的整合,因此可協助本計畫更為了解阿里山鄉鄒族的實際需求,避免資源配置上的錯誤。更因嘉義大學的地利之便,可以就近協助服務當地學生與社區。

主要成果及亮點

  1. 執行效益

  本次雖然因疫情關係只執行主要的阿里山國中小場域教學,而未至其他三處場域進行實地協助,但在暑假時新增了台灣原住民族永續發展協會,藉著對在地原住民小學生的課輔班,讓我們的工藝教育多了一個執行的新場域,也可實際觀察工藝課程的教學實況與學生反應。另外在109年10月台東初鹿國中到校參訪學習,也讓初鹿國中決定加入明年度的計畫,培養新一代原住民小朋友對原住民工藝教育的興趣。

  1. 計畫衍生亮點成果案例

  在輔導過程中,當地輔導教師也反應,工藝課程除了傳承原住民工藝文化之外,也有助於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對未來職涯發展有所助益。因此考慮在未來的課程中,加入服飾、幼保、商品設計、行銷、農業等實作課程,讓學生未來升學之時,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職業。

另外在地輔導老師也希望藉由一些有趣的課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經過討論後決定加入翻轉教育課程,將國文、數學、英文課程遊戲化,並帶領在地輔導老師共同學習翻轉教育的方法,改變原住民學生懼怕國文、數學、英文課程的傳統思維。

此外因疫情關係,加速了數位課程的製作。數位課程加上遠距教學可以彌補原住民偏鄉交通的問題,也部份解決課程教師無法常常上山實地教學的缺憾。因此未來重心在訓練在地輔導老師的輔助教學角色,完成原住民工藝教育所欲推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