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主軸D】D2-4 客家藝術文化創新與關懷──客家品牌在屏東

一、問題意識與計畫目標

    計畫團隊拜會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商討屏東六堆客家文化發展議題、共識及需求。包含:客家文化DNA如何連接到年輕族群、客家微型特色產業永續發展。本計畫主要目標包含:(1)USR課程深化連結六堆客家場域,引導年輕學子進一步瞭解客家、尊重客家文化;(2)客家藍衫文化藝術轉型,透過藝術創作與展演,多元呈現客家文化風貌,召喚客家年輕世代培力。(3)客家生活創意設計,優化在地微型產業,形塑屏東客家創意品牌,建立地方創生基礎。

二、計畫執行重點

    本計畫實踐場域設定以屏東六堆地區之「後堆」內埔鄉及「先鋒堆」萬巒鄉為主。規劃兩大策略主題:1)客家文化特色DNA盤點與創新,深入客家社區,針對客家文化元素,如藍衫、客家獅等,透過藝術創作進行創新轉型,呈現客家DNA的嶄新風貌;2)客家微型產業連結客家DNA創新整合行銷,透過影片、多媒體動畫、創意設計包裝等,形塑「客家文化@屏東」之客家六堆品牌伴手禮。

三、計畫實質進度

1、團隊形成與推動機制運作成效

    本計畫以本校藝術及設計特色專業,結合屏東客家文化與產業,場域經營主要由計畫主持人顧院長及協同主持人徐玉梅老師,進行場域相關田野調查及與主要合作夥伴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聯繫,計畫主要團隊成員與負責工作項目包含:

1)顧哲誠:計畫主持人/舞蹈系教授,客家文化藝術傳新與推廣展演。

2)徐玉梅:計畫協同主持人/財金系講師,客家記憶與產業盤點。

3)廖元民:服飾設計管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客家藍衫創意設計整合。

4)賴英香:服飾設計管理系專技助理教授,客家藍衫創意設計整合。

5)王聖文:文創設計中心主任/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客家產業創意設計整合。

2、教學創新、課程發展及實施成效

2.1飲食記憶與客家族群文化(徐玉梅老師/通識課程)

透過客家文化實地參訪,向學生解說客家文化。

2.2客家藍衫的活動主題導入服設系課程

織品染色學:客家藍衫主題導入於染色課程中,有別於傳統的綁、紮、縫的防染技巧下,去做時尚的藍染文創商品的創意的設計與創新。

專題製作:學生的創作主題,以客家藍衫的新創樣貌來做專題設計的發展,除了材質的新組合再利用以及技法的時代樣貌所發展的藍衫希望可以更具現代的時尚樣貌。

3、場域經營與夥伴關係發展成效

3.1本與屏東縣政府建立緊密合作關係,針對特定主題:客家六堆300年,透過獅頭製作調查研究、影像紀錄典藏,將客家獅製作系統化與影像化,今年由來自六堆各鄉鎮、車城保力及非客家鄉鎮成立的50隊獅隊,並在防疫期間辦理線上客家獅製作工藝研習課程,從糊紙、成型、上色、方形開口、彩繪與組合等創作具多元特色的客家獅,同時,研發適合舞步及音樂、培訓及輔導參與團隊展演獅隊,以凝聚力與行動力共同勾勒客家六堆300年文化傳承、整合、與創新。

4、資源鏈結及外部合作推動成效

1)   計畫團隊受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委託執行「客家六堆三百年-舞動薪傳客家獅」,計畫金額348萬元,計畫執行期間:110/04110/12。透過社區關懷照顧與鄰近學校的合作,連結經驗豐富的指導員與志工,由耆老扮演老獅子角色,導入獅頭製作與表演討路教學等相關老幼共學課程,找回三百頭客家獅,同時為紀念六堆三百周年,集結三百頭客家獅展現六堆300大會師風華再現場面。

四、主要成果及亮點

    西元1721(清康熙60)朱一貴事變發生時,散佈在屏東平原的客家人,組成民間義勇,設六營及巡察營七個營隊,共同抵禦外侮,亂事平定後,鄉勇解散回庄。到林爽文事變時,決定改「隊」為「堆」(隊與堆客語諧音),共有六堆,正式成為自治、自衛性質的組織,故2021年為六堆成立300周年。客家獅為涵蓋武術、音樂、戲劇與舞蹈等元素的表演藝術,具有強健身體、驅邪避凶、防範盜賊、宣示武力、農閒娛樂、經濟及教育之意義。從早期的避邪、除瘟、民間小戲、節慶展演到現在進化為運動競技,在文化上具有尊重自然、祈福消災、緬懷過去、感恩現在、策勵未來的意涵。本計畫今年度完成主要亮點工作包含:(1)客家方口獅舞步教學工作坊辦理(2)客家獅製作工作坊辦理(3)舞客家獅虛擬網紅(4)客家藍衫(5)客家釀包裝設計。